你是否曾想像過,牆壁上的污垢,也能化身成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
藝術家葉佩如以獨特的「垢圖」創作,將南門溪畔牆壁上累積的歲月痕跡,轉化成一幅幅美麗的畫作。這不僅僅是藝術的昇華,更是環境再生的動人故事。她巧妙地運用環境藝術手法,將原本被視為髒污的物質,重新賦予生命與意義,成功喚起了人們對南門溪生態的關注,並推動了當地環境的改善。 透過葉佩如的創作,我們看到藝術不僅能美化生活,更能成為推動環境保護、促進社會參與的強大力量。 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場以「垢圖」為媒介的環境藝術行動,如何為南門溪帶來生機。
南門溪的黑牆奇蹟:葉佩如與「垢圖」的環境藝術起點
新竹市的南門溪,對於許多老新竹人來說,承載著無數的童年回憶。潺潺流水、清澈見底,溪邊洗衣、嬉戲,是過去生活中的日常風景。然而,隨著都市發展的腳步,工廠林立、民生廢水肆意排放,南門溪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生機,變成了一條令人惋惜的臭水溝。黑灰色的水泥牆面,積累著厚厚的污垢,更像是一道難以抹去的傷痕,記錄著溪流的衰敗。
就在這樣一片黯淡的景象中,藝術家葉佩如,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發現了南門溪的另一種可能。她沒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被那水泥牆上的污垢所吸引。這些看似毫無價值的污垢,在她眼中,卻蘊藏著無限的創作潛力。這便是「垢圖」的起點,一種以污垢為顏料,以鋼刷為畫筆,直接在牆面上進行創作的環境藝術形式。葉佩如相信,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物質,也能夠轉化為美麗的藝術作品,進而喚醒人們對於環境的關懷。
「垢圖」的獨特性,在於其與環境的直接連結。不同於傳統的繪畫,它不是在畫布上憑空創造,而是直接取材於環境,利用環境本身的物質進行創作。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對環境的額外負擔,更讓藝術作品與環境融為一體,產生更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情感共鳴。想像一下,原本黑灰色的水泥牆面,經過葉佩如的巧手,竟然變成了生動的圖畫,這其中的反差感,足以震撼人心。
2014年,新竹市啟動了「合流-跨域藝術X社區對話」計畫,旨在透過藝術的力量,促進社區參與,改善環境問題。這個計畫,為葉佩如的「垢圖」創作提供了契機。她開始與新光裏的居民合作,共同在南門溪畔進行「垢圖」創作。透過藝術工作坊、社區訪談等方式,她深入瞭解南門溪的歷史文化和環境問題,並將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她的作品,不僅僅是美麗的圖畫,更是對於南門溪歷史的追憶,對於環境問題的控訴,以及對於美好未來的期許。
葉佩如的創作過程,充滿了挑戰。南門溪畔的環境惡劣,蚊蟲滋生,污垢刺鼻,但她從未退縮。她總是耐心地與居民溝通,一遍又一遍地刷洗牆面,力求將每一幅「垢圖」都做到最好。她的努力,不僅贏得了居民的尊重和支持,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南門溪的環境問題。關於合流計畫,您可以參考相關報導:「合流」跨域藝術X社區對話。 另外,您也可以在新竹市政府的網站上找到更多關於新竹市環境保護工作的資訊,例如這個連結:新竹市政府。(請注意,我無法保證這些連結的內容在未來不會變更,請自行判斷其有效性)
葉佩如以「垢圖」作為起點,展開了一場環境藝術的奇妙旅程。她的作品,不僅美化了南門溪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喚醒了人們對於環境的關懷,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溪流的行列中來。這,或許纔是「垢圖」最深層的意義所在。html
從震撼到行動:藝術家葉佩如的創作靈感與「垢圖」技法
葉佩如,一位來自彰化的藝術家,雖然生長於不同的土地,卻將目光投向了新竹的溪流,特別是南門溪。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她如此關注這片土地的環境議題?
- 青草湖國小的震撼教育:葉佩如曾在新竹青草湖國小擔任代課老師,這段經歷對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親眼目睹了生活垃圾隨著溪流漂向下游,髒亂的景象對她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衝擊。這一幕讓她開始反思,身為一位藝術家,除了傳統的創作形式,是否還能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 從兒童塗鴉中獲得靈感:在學校裡,葉佩如觀察到孩子們喜歡在牆面上隨意塗鴉。這些看似無意義的筆觸,卻意外啟發了她的創作靈感。她開始思考,是否能利用牆面上的污垢,創造出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同時喚醒人們對環境的關注?
- 「垢圖」技法的誕生:在這樣的思考下,葉佩如發展出了獨特的「垢圖」技法。這種技法並非在乾淨的畫布上增添色彩,而是反其道而行,利用鋼刷和型版等工具,刮除牆面上的污垢,顯現出預先設計
- 「垢圖」的創作方式:「垢圖」的創作過程,需要藝術家對於環境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牆面,並評估其污垢的附著程度。接著,使用鋼刷等工具,小心翼翼地刮除污垢,露出底層的牆面,形成圖案。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技巧,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壞整個作品。
- 「垢圖」的特色與理念:「垢圖」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並非永久性的藝術品。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吹雨打會讓圖案逐漸消失,重新回歸到原來的樣貌。這種短暫性,恰恰呼應了環境保護的迫切性。葉佩如希望透過「垢圖」的創作,提醒人們珍惜自然資源,並對環境議題保持高度的關注。
- 早期作品的嘗試:在「垢圖」技法逐漸成熟的過程中,葉佩如也進行了許多不同的嘗試。例如,她曾在閣樓的牆面上,用「垢圖」手法呈現盛開的牡丹花。這幅作品名為穿越花朵,在2012年展出,透過花朵的意象,象徵著生命的美好與希望。此外,她也曾在台中美術館對面的藝術空間,展出她的「垢圖」作品,與更多人分享她的創作理念。
葉佩如的「垢圖」創作,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創新,更是一種對環境議題的深刻反思。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瞭藝術可以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喚醒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藝術的催化:南門溪的重生與社區的參與
葉佩如的藝術創作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呈現,更是一種行動的召喚,透過她的努力,南門溪的環境改善與社區參與得以緊密結合。從2014年的「合流」計畫到2022年的「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藝術如何成為催化劑,激發人們對環境的關懷,並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合流」計畫:跨域藝術與社區對話的起點
2014年,葉佩如發起了「合流」計畫,這是一個跨域藝術與社區對話的展覽計畫,地點選在新竹市的南門溪。這個計畫的靈感來自於「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旨在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在實際的環境議題上體現其價值。 「合流」計畫透過一系列的活動,例如走溪、河道展演、辦桌會以及講座,將藝術帶入社區,並邀請居民一同參與。這些活動不僅讓居民重新認識了南門溪,也激發了他們對這條溪流的關愛之情。根據葉佩如的作品集 葉佩如作品集,其中有提到《合流》_跨域藝術X社區對話 策展人是葉佩如。而竹圍工作室 也有提到《合流》為藝術家葉佩如獲國家藝術基金會補助之展覽計畫,實施地點在新竹市南門溪,此計畫以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為參考典範,試圖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在實際的環境議題上體現它的價值。
河道展演:藝術與環境的交融
在「合流」計畫中,河道展演是最引人注目的活動之一。葉佩如運用她的獨特藝術手法,颳去牆面污垢,顯露出美麗的彼岸花圖樣,象徵著南門溪的重生與希望。同時,她也邀請了音樂家和表演藝術家參與展演,他們的演出與南門溪的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體驗。參與者不僅欣賞了藝術,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南門溪的生命力。根據竹圍工作室的報導,在南門溪的河道展演中,藝術家吳思僾身著黑色紗裙,以緩慢的步伐走入河道,透過身體的表演藝術,傳達溪水與人之間的共存與拉扯,引發觀眾對於河流記憶與環境變遷的深刻思考。音樂家和舞蹈家的表演與葉佩如的「垢圖」創作相互呼應,共同營造出一場觸動人心的藝術饗宴。
陽光國小的參與:環境教育的紮根
「合流」計畫也引起了陽光國小的關注,學校開始將南門溪納入課程中,發展出多元的活動型態。孩子們透過戲劇課,模擬里民大會討論溪流的未來;他們也親自進行水質檢測,瞭解南門溪的污染狀況;學校還成立了河川巡守隊,定期清理河道垃圾,保護南門溪的生態環境。此外,陽光國小還定期舉辦「南門溪節」,透過音樂、詩歌、戲劇、裝扮遊行等方式,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瞭解南門溪的歷史、文化與生態價值,並從小培養他們對環境的責任感。根據新竹市環保局的資料 不一樣的兒童節!陽光國小孩童彩繪「清明上溪圖」 紮根守護南門溪水岸,陽光國小自2014年起,每年都針對南門溪進行水質檢測,並定期辦理「南門溪節」系列活動,以音樂、詩歌、戲劇、裝扮遊行、演唱會及辦桌等方式,帶領孩子們守護南門溪。學校還積極配合環保局成立河川巡守隊,以行動方式深耕守護南門溪。
「緣溪行」:社區居民主導的藝術行動
到了2022年,葉佩如再次發起了「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藝術計畫。與「合流」計畫不同的是,這次的計畫更加強調社區居民的主導性,葉佩如則退居輔助角色。她引導社區居民以南門溪走讀和社區故事為發想,自己製作型版、創作垢圖。居民們透過參與藝術創作,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南門溪的歷史與文化,也更加珍惜這條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溪流。在走溪的過程中,居民們分享了他們在南門溪的回憶,例如築堤防災、跳躍取水、乘橡皮艇等,這些珍貴的回憶都成為了垢圖創作的靈感來源。
辦桌會:分享南門溪的記憶
「緣溪行」計畫也舉辦了辦桌會,居民們齊聚一堂,分享他們在南門溪的回憶。有人回憶起早年南門溪水清澈,他們在溪裡游泳、抓魚的快樂時光;有人則講述了南門溪水暴漲時,他們如何齊心協力築堤防災的故事。這些生動的回憶,不僅讓居民們重溫了舊時光,也讓他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透過這些活動,葉佩如成功地將藝術融入社區,並激發了居民們對環境的關懷與責任感。根據上下游新聞的報導,有居民分享,早年的南門溪平日看來溫柔,但遇到溪水暴漲時會發出轟隆聲響,總要忙著築堤防災;有居民在河床堆砌石塊,方便跳躍至對岸取井水;還有人乘橡皮艇一路劃往現在的主要幹道-中華路。這些過往的生活片段,對照現在已經水泥化、外觀宛如水溝的南門溪,更顯得珍貴。
行動的漣漪:從關注到改變,南門溪的未來展望
葉佩如的「垢圖」藝術行動,如同一顆投入水面的石子,在南門溪周邊激起了層層漣漪。原本默默承受水泥化、垃圾堆積問題的南門溪,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勾起了許多居民對於過去清澈溪流的記憶與感傷。這種情感,如同乾涸的土地渴望雨水般,逐漸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新光裏前裏長何智昌先生,對於南門溪的衰敗感觸尤深。他不捨這條曾經孕育無數生命的小溪,眼見垃圾日益增多,水質每況愈下,毅然決定自掏腰包,號召志工一同清理河岸。儘管力量有限,但何裏長的行動,無疑為南門溪帶來了一絲希望,也感動了不少居民。
現任裏長陳心嵐女士,則對南門溪的未來懷抱著更遠大的願景。她積極奔走,希望能夠爭取更多資源,將南門溪整治成一個兼具生態與休憩功能的場所。陳裏長構想,在河岸兩旁種植綠樹,設置步道與休憩設施,讓居民能夠親近水岸,享受自然之美。她也期盼透過環境教育,提升居民的環保意識,共同守護這條小溪。
然而,要在社區推動環境藝術並非易事。資金短缺、宣傳不易、居民對於環境藝術的認知不足等問題,都是橫在眼前的挑戰。許多居民對於「垢圖」這種新穎的藝術形式感到陌生,難以理解其背後的意義與價值。此外,環境整治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人力,對於資源有限的社區來說,無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儘管困難重重,葉佩如女士始終沒有放棄。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南門溪的故事,她自掏腰包製作紀錄片,記錄南門溪的變遷,以及社區居民為保護溪流所做的努力。她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在陽光國小擔任導師,透過生動有趣的課程,向孩子們傳遞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葉佩如相信,教育是改變的根本力量,只有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才能讓南門溪的未來充滿希望。您可以在[葉佩如的個人網站](https://www.yehpeiru.com/)上找到更多關於她的資訊。
但不可否認的是,南門溪的環境問題仍然存在。由於經費限制,清淤頻率降低,導致河床淤積嚴重。河床受到沖蝕,使得河岸變得脆弱。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民生廢水直接排放到溪流中,對水質造成嚴重污染。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社區、以及每一位居民共同努力,纔能有效解決。
為瞭解決民生廢水排放問題,社區也積極與相關單位溝通,希望能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同時,也呼籲居民改變生活習慣,減少使用化學清潔劑,避免將油污倒入水槽,共同維護南門溪的水質。相關的環保資訊,您可以在[環保署的網站](https://www.epa.gov.tw/)上找到。
此外,也需要加強河岸的保護工作,防止河床持續受到沖蝕。可以考慮採用生態工法,例如在河岸種植植被,利用植物的根系來鞏固土壤,減緩水流的衝擊。關於生態工法的案例,您可以在[林務局的網站](https://www.forest.gov.tw/)上找到相關資訊。
總之,南門溪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只有當我們真正關心這條小溪,並付諸實際行動,才能讓它重現生機,成為社區的驕傲。葉佩如的「垢圖」藝術行動,不僅僅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場喚醒人們環境意識的社會運動。它提醒我們,環境保護不是口號,而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的責任。
參與者 | 行動 | 挑戰 | 貢獻/願景 |
---|---|---|---|
葉佩如 | 「垢圖」藝術行動製作南門溪紀錄片陽光國小環境教育導師 | – | 提升環境意識,喚醒社區參與。 |
何智昌 (前里長) | 自掏腰包號召志工清理河岸 | 力量有限 | 為南門溪帶來希望,感動居民。 |
陳心嵐 (現任里長) | 爭取資源,規劃生態休憩場所 (種植綠樹、設置步道等) | 資金短缺,宣傳不易,居民認知不足 | 將南門溪整治成兼具生態與休憩功能的場所。 |
社區整體 | 與相關單位溝通,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呼籲居民改變生活習慣 | 資金短缺宣傳不易居民對於環境藝術的認知不足清淤頻率降低河床受到沖蝕民生廢水直接排放 | 共同維護南門溪水質,加強河岸保護(例如生態工法)。 |
清淨環境,先清靜心:藝術的最終歸宿
葉佩如的藝術創作,不僅僅是為了美化環境,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喚醒人們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反思。她的作品,是藝術與環境的對話,也是對人類心靈的一種啟發。她對日本大地藝術祭思潮的觀察,讓她開始反思,當社區爭相邀請藝術家提出大型作品時,是否忽略了藝術更深層的意義?藝術是否只是為了滿足人們對視覺刺激的追求,而忽略了對心靈的滋養?
在這樣的反思下,葉佩如開始嘗試推出「藝術靜心」活動。她引導學員靜下心來,透過繪畫來整理內在思緒,探索自我。她認為,環境的污染,很大程度上源於人類內心的負面情緒和慾望。如果人們能夠透過靜心,一點一滴地轉化內在的負面能量,清理心靈的垃圾,或許就能從根本上改善環境污染的問題。就如同她的「垢圖」創作,刷去牆上的髒污,美麗的圖案才會顯現。 清理環境的髒汙,首先要清理內心的汙垢。
葉佩如的「藝術靜心」活動,並非要學員們成為藝術家,而是希望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引導大家重新認識自己,與內在的聲音連結。在靜心的狀態下,人們更容易察覺到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而產生對環境的關懷與責任感。這種關懷與責任感,是推動環境保護行動的重要力量。
她強調,真正的藝術,不應該只是高高在上地存在於畫廊或博物館中,而應該走入人羣,與生活產生連結。透過環境藝術行動,藝術可以成為一種媒介,讓更多人關注環境議題,並參與到改變的行列中。她的「垢圖」作品,正是在證明「藝術不是隻有進畫廊這條路」。藉由在南門溪畔的環境藝術行動,她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在地方,期待能萌發出改變的力量。
葉佩如深知,環境的改變不會一蹴可幾,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她內心與南門溪的牽繫,已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生命之流,推動她不斷地為南門溪發聲,為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她相信,即使改變是緩慢的,只要堅持下去,終將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她以正向積極的態度,感染著身邊的人,鼓勵大家一起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共同守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常見問題快速FAQ
葉佩如的「垢圖」創作技法是什麼?
葉佩如的「垢圖」是一種獨特的環境藝術創作形式。她利用鋼刷和型版,在水泥牆面的污垢上刮畫,將隱藏在污垢底下的水泥顏色顯露出來,形成一幅幅圖案。這項技法不僅展現了藝術家的巧思,也巧妙地利用了環境中的既有元素,讓作品與環境產生緊密的連結。「垢圖」作品的特色在於它會隨著風吹雨打而逐漸消逝,如同環境的變遷,也象徵著環境保護理念的短暫性和持續性的辯證。
葉佩如的「垢圖」如何促成南門溪的環境改善?
葉佩如的「垢圖」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一項重要的環境行動。2014年的「合流-跨域藝術X社區對話」計畫,透過河道展演、社區工作坊等活動,讓居民重新關注南門溪的環境問題。葉佩如在南門溪畔的牆面上創作「垢圖」,其視覺衝擊力喚醒居民的環境意識,並激發社區參與環境整治的意願。 後續的「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計畫更由社區居民主導創作,展現藝術如何凝聚社區力量,共同守護南門溪。
「垢圖」藝術的社會影響為何?
葉佩如的「垢圖」不只是單純的藝術作品,它成功地將環境議題與藝術創作結合,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她的作品喚醒人們對環境污染的重視,並促進社區參與環境保護。 「垢圖」的成功案例也證明了藝術介入社區發展的可行性,為其他藝術家和社區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發。此外,葉佩如更透過紀錄片製作、學校課程等方式,持續推廣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化「垢圖」的社會影響力,並為南門溪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