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佩如:時間的壁畫,空間的詩篇

葉佩如:時間的壁畫,空間的詩篇

你是否曾想像過,時間本身也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媒材?藝術家葉佩如做到了。她以牆壁為畫布,不追求瞬間的完美,而是讓時間與空間在作品中自然流淌、交織。「以牆壁為畫布和時光一同創作 藝術家葉佩如」,這句話完美詮釋了她獨特的創作風格:將歲月的痕跡、空間的層疊,巧妙地編織進大型壁畫之中,形成獨具魅力的視覺敘事。她的作品不僅是靜態的圖像,更是時間與空間的哲學沉思,引領觀者探尋其背後深刻而動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葉佩如的藝術世界,感受她如何讓時間的流逝賦予作品生命力,並在牆面之上譜寫出一曲曲關於時間和空間的動人篇章。

葉佩如:以時間和環境共創的「垢圖」藝術

在喧囂的城市一隅,當我們匆匆而過,是否曾留意那些斑駁老舊的牆面?它們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述說著被時間遺忘的故事。而藝術家葉佩如,卻以獨特的眼光,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牆面轉化為她的畫布,創作出引人入勝的「垢圖(Clean Painting)」藝術。

葉佩如的創作靈感,源自對時間流逝環境變遷的敏銳觀察。她發現,城市中的老舊牆面,因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雨淋,以及人為的觸摸和破壞,積累了厚厚的塵垢與歲月的痕跡。這些塵垢,在她眼中並非瑕疵,而是時間留下的印記,是構成作品的重要元素。葉佩如巧妙地運用鋼刷等工具,在這些牆面上進行「減法」創作,刷去部分塵垢,露出牆面原有的肌理和色彩,讓原本隱藏在污垢之下的紋理和圖案顯現出來。

這種創作方式,被葉佩如命名為「垢圖」,意指「清除塵垢的圖畫」。垢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繪畫,它不追求在空白的畫布上創造全新的圖像,而是著重於在現有的環境中發現和挖掘。葉佩如的創作過程,更像是一種與時間和環境的對話。她仔細觀察牆面的紋理和結構,感受空間的氛圍和歷史,然後根據自己的感觸和理解,小心翼翼地進行創作。有別於一般在畫室中的創作,葉佩如更傾向於在戶外空間進行創作,直接與環境互動,感受時間的流逝。她認為,戶外空間的創作更具挑戰性,也更能激發她的靈感。因為戶外環境是 constantly changing,每一天、甚至每一個小時,光線、濕度、溫度都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都會影響作品的呈現效果。

葉佩如的「垢圖」創作,並非一蹴可幾。她經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老舊牆面進行長時間的互動和觀察。她會仔細研究牆面的結構、紋理、色彩,以及周圍的環境,力求找到最能表現時間和空間感的創作方式。在創作過程中,葉佩如也十分注重與社區居民的互動。她認為,藝術創作不應該是孤芳自賞的行為,而應該融入社區,與居民產生連結。因此,她經常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她的創作,讓他們共同分享藝術的樂趣,並藉此瞭解居民對社區的記憶和情感。

在一次公共藝術創作中,葉佩如選擇了新竹南門溪邊的老舊牆面作為畫布。南門溪對於新竹市民而言,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它曾是新竹重要的水源地,也曾是人們生活休憩的場所。但隨著城市發展,南門溪逐漸被忽視,河道污染嚴重,周邊環境髒亂。葉佩如希望通過她的「垢圖」創作,喚起人們對南門溪的記憶和情感,進而關心和保護這條河流。她邀請社區居民一同參與創作,將他們對南門溪的記憶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最終,她在牆面上創作了一幅以南門溪為主題的「垢圖」,畫面中呈現了溪流、魚蝦、植物等元素,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幅作品不僅美化了環境,也喚起了人們對南門溪的關注,促使更多人參與到保護河流的行動中來。

葉佩如的「垢圖」藝術,是一種獨特的環境藝術。它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藝術,更是一種對時間和空間的哲學思考。她的作品,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角落,發現隱藏在塵垢之下的美。同時,也提醒我們,時間在不斷流逝,環境在不斷變化,我們應該珍惜當下,關愛環境,為我們的城市留下美好的印記。葉佩如曾獲2017年「《円水之塔_池田一屋久島大地藝術季》交流會」台灣藝術家代表的肯定,她的作品也體現了社區、環境、合作與對話的多元與跨領域特質。透過”垢圖”這樣獨特的創作方式,她試圖用反向的方式為城市留下屬於它們的記憶。更多關於葉佩如的資訊,可以參考葉佩如個人作品集

從藝廊外的塗鴉到社區共創的起點

葉佩如的藝術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如同許多懷抱夢想的藝術家,她也曾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在藝廊藝術博覽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大學時主修水墨膠彩畫的她,為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畢業後,她的作品並未立即獲得青睞,屢次投稿都未能如願入選。這段時間的挫折與失意,並沒有澆熄她對藝術的熱情,反而開闢了另一條意想不到的道路。

  • 街頭塗鴉的啟發懷著複雜的心情,葉佩如開始在城市裡遊蕩。她觀察街頭巷尾的塗鴉,受到這些自由奔放的筆觸所吸引,於是也開始模仿,拿起石頭在城市中老舊民宅牆面上刻字。這些牆面承載著歲月的痕跡,也見證了城市的變遷,成為她最初的畫布。她引用文學書籍裡正向鼓勵的詩句,一筆一劃地在牆上刻寫,這些勞動的過程給予了她力量,也讓她重新找回創作的樂趣。
  • 〈甜蜜的負荷〉的誕生2011年,一次與朋友遛狗散步的經歷,觸動了葉佩如的靈感。她看見步行出校門的學生與等待孩子的家長,聯想到課業壓力、家長的擔憂,以及自己和寵物之間的情感。有感而發之下,她將詩人吳晟詩句刻在一旁的外牆上,完成了作品〈甜蜜的負荷〉。這件作品不僅是她心境的寫照,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之後,她觀察到學生們對作品的好奇與關注,這讓她意識到作品與環境互動的可能性,也開啟了她社區藝術環境藝術的探索之路。
  • 從文字到圖像:〈穿越花朵〉的突破〈甜蜜的負荷〉之後,葉佩如開始思考,除了刻字之外,她還能用牆面做些什麼?她嘗試將圖像融入牆面刻畫,並運用過去所學的水墨技巧,尤其是工筆畫技法,完成了第一件完整的垢圖作品〈穿越花朵〉。這件作品以牡丹花為主題,將花蕊到花瓣製作成局部拼板,不預先製作草稿,僅憑身體去感知空間的尺寸,最終完成了這件獨特的壁畫。〈穿越花朵〉的完成,不僅展現了她深厚的美術功底,也代表她在藝術創作上的一次重要突破。這件作品讓她重新獲得了藝術界的關注,並開始收到來自台灣各地的邀請,開啟了她重返藝術界的契機。
  • 垢圖的定義與創作葉佩如將這種在堆積塵垢的老舊牆面上,用鋼刷刮除污垢來顯現圖形的手法,稱為「垢圖 (Clean Painting)」。環境藝術家葉佩如致力於改造老舊牆面的垢圖創作,也投入改變內在環境的心靈圖像工作坊,以淨化環境及人心作為永續的藝術理想。她擅長以鋼刷在老舊牆面上刻刮出有如水墨工筆畫的線條,並將此創作方式命名為「垢圖」,將傳統水墨畫的精神轉換成壁畫,試圖用反向的方式為城市留下屬於它們的記憶。此種環境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將藝術作品或者藝術的發表行為,置於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中來理解。
  • 挫折後的轉機葉佩如的經歷告訴我們,藝術之路並非只有一種可能。藝廊並非唯一的舞台,挫折也並非終點。重要的是,保持對藝術的熱情,並不斷探索新的創作方式。她從藝廊外的塗鴉開始,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並透過社區共創,讓藝術走入人羣,為城市帶來了新的活力。葉佩如的藝術之路,是一段充滿挑戰與轉機的旅程,也是一段不斷成長與蛻變的故事。

城市巷弄與眷村記憶:牆面上的時光印記

葉佩如的創作並非憑空而來,她的靈感源自於對城市紋理的細膩觀察。她如同一個城市探險家,穿梭於大街小巷,尋找那些被時間所侵蝕,卻也因此承載了豐富故事的老宅圍牆。在這些斑駁的牆面上,她看見的不僅僅是歲月的痕跡,更是無數個家庭、無數段歷史的縮影。這些老宅的牆面,就像是一張張天然的畫布,等待著藝術家去發掘、去創造。

這些牆面往往佈滿了歲月的痕跡:可能是有著斑駁的油漆,剝落後露出底層的磚瓦;也可能是有著歲月累積的塵垢,形成獨特的紋理。更常見的是,為了防盜,許多老宅會在圍牆上加裝白鐵蛇龍,或是插滿碎玻璃片。在一般人眼中,這些或許是醜陋、破敗的景象,但在葉佩如的眼中,這些都是構成作品的重要元素。她認為,這些痕跡、這些防禦工事,都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氛圍與生活方式,都是值得記錄與反思的。

以位於新竹的金城新村為例,這個眷村在2014年面臨局部拆遷的命運。面對即將消失的眷村文化,葉佩如深感惋惜,於是她決定用自己的藝術專長,為這個地方留下一些記憶。她來到金城新村,觀察這裡的環境、與居民交流,感受這裡獨特的氛圍。她發現,這裡的房屋大多是低矮的平房,與周圍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比。而眷村的居民,許多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坐在門前,堆疊著老舊的傢俱聊天,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五、六十年代的新竹。

受到這樣的景象所觸動,葉佩如創作了作品《從未消失的風景》。這件作品並非單純的壁畫,而是一場結合了身體與環境的行為藝術。葉佩如邀請了一位在眷村長大,擅長肢體創作的朋友,共同參與這件作品的創作。他們以身體為畫筆,在眷村的牆面上刻畫出各種圖案與文字,記錄了眷村的歷史、生活與情感。透過這樣的創作方式,葉佩如不僅為金城新村留下了一件藝術品,更為即將消失的眷村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紀錄。這件作品也體現了葉佩如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她希望透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喚起人們對於眷村文化的重視,進而思考如何保存這些珍貴的空間記憶

葉佩如的創作也與環境產生了互動。她選擇在老宅圍牆上創作,而不是在畫廊的白牆上,就是希望作品能夠與環境融為一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例如,牆面上的塵垢可能會隨著風雨而剝落,陽光可能會在牆面上留下陰影,這些變化都會為作品增添新的意涵。而作品本身,也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與周圍的景物相互輝映,形成獨特的風景。2022年10月,葉佩如與新光裏裏長何智昌合作, 舉辦「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垢圖工作坊」,以社區居民為主角, 引導學員將溪流的記憶化為垢圖創作。

透過這些作品,葉佩如不僅展現了她的藝術才華,更表達了她對於時間、空間與社會的深刻思考。她的作品不僅僅是視覺藝術,更是一種空間記憶的載體,一種對於即將逝去的事物的緬懷,以及對於未來的期許。html

南門溪的緣分:從合流到緣溪行的社區參與

葉佩如的藝術創作不僅僅侷限於畫廊或美術館的牆壁,更延伸至社區,與人們的生活產生緊密的連結。她深信藝術具有改變社會的力量,並積極透過藝術行動,喚起民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其中,南門溪便是她實踐這一理念的重要場域。

「合流 – 環境藝術行動」是葉佩如在南門溪畔所發起的一項重要的社區參與式藝術計畫。這項計畫的發想源於藝術家對南門溪環境的觀察與關懷。南門溪流經新竹市區,曾因都市發展而遭受污染,環境景觀亟需改善。葉佩如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重新喚起人們對這條河流的記憶與情感,並促使大家共同參與環境的保護與重建。在新光裏裏長何智昌與社區居民的熱情支持下,「合流 – 環境藝術行動」逐步展開。

這個行動並非單純的藝術展示,而是一個融合了環境教育、社區營造與藝術創作的過程。葉佩如帶領社區居民,尤其是陽光國小的學童們,一同走訪南門溪,觀察河流的生態環境,瞭解河流的歷史與文化。她也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講座,講解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實際行動來改善南門溪的環境。透過這些活動,社區居民對南門溪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產生了更強烈的責任感。

在充分的準備與醞釀之後,葉佩如開始引導社區居民進行藝術創作。她運用在地素材,例如南門溪的石頭、泥土、以及回收的廢棄物,鼓勵大家發揮創意,共同創作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呈現了南門溪的自然風貌,也表達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期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南門溪為主題的壁畫。這些壁畫由社區居民共同創作,色彩鮮明,充滿活力,為原本灰暗的河堤增添了許多色彩。它們不僅美化了環境,也成為了南門溪畔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許多民眾前來欣賞。

2022年,葉佩如更進一步舉辦了「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垢圖工作坊」。這個工作坊的靈感來自於南門溪河床上的淤泥。她發現這些淤泥記錄了河流的歷史與變化,也蘊藏著豐富的色彩與紋理。因此,她決定利用這些淤泥,創作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垢圖。在工作坊中,葉佩如教導社區居民如何使用淤泥製作顏料,並利用塑膠型版等工具,在紙張或布料上創作各種圖案。透過這種方式,居民們不僅體驗了藝術創作的樂趣,也更加了解了南門溪的特性。許多居民分享了他們與南門溪的故事,這些故事也被融入了垢圖創作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情感與記憶。

「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垢圖工作坊」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工作坊,更是一個社區交流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居民們齊聚一堂,分享彼此的故事,交流彼此的經驗。透過藝術創作,他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也凝聚了社區的向心力。工作坊結束後,許多居民表示,他們對南門溪有了更深的感情,也更願意為南門溪的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葉佩如透過「合流 – 環境藝術行動」和「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垢圖工作坊」等計畫,成功地將藝術創作與社區參與相結合,喚起了民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她的藝術行動不僅美化了南門溪的環境,也促進了社區的發展。她用藝術證明瞭,即使是最平凡的場域,也能透過人們的共同努力,綻放出美麗的光彩。葉佩如與社區居民的互動,充分展現了藝術的社會價值,也為其他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參考範例。“`html

計畫名稱藝術家參與單位/人員主要活動目標成果
合流 – 環境藝術行動葉佩如新光里里長何智昌、社區居民、陽光國小學童環境觀察、生態調查、講座、藝術創作 (壁畫等)喚醒民眾對南門溪的記憶與情感,促進環境保護與重建美化河堤環境,提升社區環境意識,創作以南門溪為主題的壁畫
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垢圖工作坊葉佩如社區居民垢圖創作工作坊,使用南門溪淤泥製作顏料及創作體驗藝術創作、了解南門溪特性、促進社區交流創作垢圖作品,居民分享與南門溪的故事,提升社區向心力,加深居民對南門溪的感情

“`

遍地開花的垢圖:展望未來與社區共創

葉佩如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她獨特的「垢圖」技法和對時間、空間的深刻詮釋上,更在於她對社區共創的熱情與投入。她的藝術行動,如同一顆顆種子,在台灣各地生根發芽,開出美麗的花朵。從新竹南門溪畔的環境藝術行動,到桃園龍潭香魚咖啡的室內垢圖,葉佩如不斷拓展「垢圖」的邊界,將藝術帶入更多元的場域,觸及更廣泛的社羣。

近年來,葉佩如積極嘗試新的媒材和技法,將「垢圖」的可能性推向極致。她不再侷限於戶外牆面,而是將目光投向室內空間,探索「垢圖」在商業場域的應用。位於桃園龍潭十一份觀光文化園區的香魚咖啡,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這間咖啡廳的室內牆面上,可以欣賞到葉佩如以「垢圖」技法創作的大型鯨魚壁畫。鯨魚悠遊於藍色海洋的意象,不僅為咖啡廳增添了藝術氛圍,也呼應了香魚咖啡重視生態永續的理念。顧客在品嚐咖啡的同時,也能欣賞藝術,感受在地文化,進而對環境保護產生更深的體悟。

香魚咖啡的案例,展現了葉佩如如何將藝術創作與商業合作相結合。她認為,藝術不應只存在於美術館或藝廊,更應該走入大眾的生活,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透過與商業場域的合作,藝術家可以獲得更多的創作資源,而商家也能藉由藝術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顧客。這種互惠互利的模式,為藝術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除了商業合作,葉佩如更重視的是社區共創。她深信,藝術的價值不僅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創作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在她的藝術行動中,總能看到社區居民的身影。她舉辦工作坊,帶領居民一同創作「垢圖」,讓他們親身體驗藝術的樂趣,並在過程中建立彼此的連結。透過社區共創,藝術不再是藝術家的專利,而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共同資產。

展望未來,葉佩如期望能將「垢圖」推廣到更多的社區和學校,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愛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她計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藝術教育上,培養年輕一代的藝術素養,並鼓勵他們運用藝術來關懷社區,回饋社會。此外,她也積極尋求與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合作,共同開發「垢圖」的周邊產品,例如文創商品、裝置藝術等,讓「垢圖」的影響力更加深遠。

葉佩如的藝術之路,是一條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道路。她以牆壁為畫布,以時光為顏料,創作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豔的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她將藝術帶入社區,與居民共同創造美麗的回憶,為台灣的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藝術成就和影響力,值得我們給予最高的肯定與敬意。

常見問題快速FAQ

葉佩如的「垢圖(Clean Painting)」究竟是什麼?

葉佩如的「垢圖(Clean Painting)」並非一般理解的清潔或乾淨的繪畫,而是她獨創的一種藝術手法。她將老舊牆面、歲月痕跡甚至塵垢本身視為創作媒材的一部分,運用鋼刷等工具,在已有的牆面紋理上進行創作,將時間的流逝、環境的變遷與個人情感巧妙地融合。這是一種與環境互動、讓作品與空間產生共鳴的藝術表現形式,作品本身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變化,展現出獨特的生命力與故事性。 作品並非追求完美的表面,而是在不完美中尋找美感,展現時間與空間的哲學沉思。

葉佩如的藝術創作如何與社區連結?

葉佩如的藝術創作並非侷限於藝廊或美術館,她積極參與社區參與計畫,將藝術帶入社區生活。例如,她參與了南門溪的「合流 – 環境藝術行動」和「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垢圖工作坊」,透過藝術創作與社區居民互動,共同創造作品,並提升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她的作品也經常以社區公共空間為創作場域,例如老舊眷村的牆面,將藝術融入當地歷史與文化,成為社區共同記憶的一部分,體現她對社區共創的重視。

葉佩如的作品中,時間和空間是如何被詮釋的?

葉佩如的作品將時間和空間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她選擇老舊牆面、巷弄等充滿歷史痕跡的空間作為畫布,讓時間的流逝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她利用歲月的痕跡、環境的變遷,以及自身的情感投入,在作品中呈現時間的層次和空間的深度。 作品本身並非靜態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的變化而持續發展,這是一種動態的、與環境互動的藝術詮釋,讓觀者反思時間和空間的流動與相互作用。

=================================== 以牆壁為畫布和時光一同創作 藝術家葉佩如 文/陳虹羽 攝影/王阿福 城市裡的屋瓦磚牆、山林河流旁的草木石沙,都會隨著時間流逝受到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生活習慣改變。

藝術家葉佩如擅長在戶外空間創作,以自創的「垢圖(Clean Painting)」手法,用鋼刷在堆積塵垢的老舊牆面上,刻畫創作者與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感觸。 藝廊外綻放的才華 目前以環境藝術創作為主的葉佩如,大學時主修水墨及膠彩畫,為日後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研究所畢業後,她期待作品能受到藝廊與藝術博覽會的青睞,卻遲遲等不到入選的機會,沮喪失意的處境卻開闢了另一條意想不到的藝術之路。

懷著挫敗的心情,葉佩如在城市裡遊蕩,她模仿在路邊看到的塗鴉,拿起石頭在城市中積灰的老舊民宅牆面上刻字。引用文學書籍裡正向鼓勵的字句,一筆一劃的勞動給予了自己力量。某天和朋友一起遛狗散步時,看見了步行出校門的學生與等待孩子的家長。這幅景象令她聯想到課業壓力、家長的擔憂,以及自己和寵物的情感。有感而發地將詩人吳晟的詩句刻在一旁外牆上,成為2011〈甜蜜的負荷〉這件作品。

之後經過這裡時,她觀察到學生們對作品的好奇與關注,意識到作品與環境互動的可能性。 「除了刻字之外,我還能刻些什麼?」葉佩如嘗試將圖像融入牆面刻畫,完成了第一件完整的垢圖作品〈穿越花朵〉。

這件作品運用了水墨的工筆畫技法,將牡丹花中心的花蕊到外圍的花瓣製成局部拼板,不預先製作草稿構圖,僅以身體去感知空間的尺寸完成。過去的積累成就了這件作品,在幾乎要放棄之時綻放出藝術才華。〈穿越花朵〉也成為重返藝術界的契機,除了參展之外也陸續收到邀請,到臺灣各地進行社區與環境藝術創作。

2011〈甜蜜的負荷〉局部,葉佩如刻寫吳晟的詩作抒發心情。(圖片提供/葉佩如) 城市巷弄裡尋找畫布 葉佩如時常一邊遛狗一邊在巷弄中觀察,尋找日常景物裡的樂趣。那些設有白鐵蛇龍、插著碎玻璃片,有著厚厚塵垢的老宅圍牆,在她眼裡是最適合創作的牆面。乘載著許多空間記憶的地點,成為葉佩如揮灑創意的畫布,也在不經意間為時代留下了紀錄。

2014 年,葉佩如經過了當時即將局部拆遷的金城新村,成排的低矮房舍對比周邊的高樓國宅顯得突兀,眷村伯伯們站在門前堆疊的老傢俱旁聊天,這樣的情景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五十年前的新竹。她想起了在眷村長大、擅長肢體創作的朋友,希望能以身體帶動手的畫刻,以行為藝術紀念這段珍貴的情誼,創作出《從未消失的風景》,也為金城新村留下了痕跡。 從合流到緣溪行的社區共創 從道路、巷弄走到河堤,葉佩如持續在生活的路徑上尋找畫布。某日上班途中經過了南門溪,河裡漂著許多垃圾,她想起過去不同族群因爭奪水源導致的衝突,深刻感受到水是如此得來不易。

2014 年的「合流 – 環境藝術行動」就此展開,也讓她與南門溪結下了長久的緣分。 葉佩如與表演藝術家在沿岸演出,音樂、身體與河流合而為一,許多周邊居民也前來欣賞。她在河堤牆面上以「垢圖」出一幅彼岸花,抒發人生際遇,感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河流,有時匯流有時分支」。這次的行動引起民眾對溪流保護的重視,也被陽光國小納入教案,持續地讓更多學童參與環境藝術。 緣溪行垢圖工作坊這天,居民和學員們一起整理南門溪的環境,利用塑膠型版在牆面上共同創作。

2022 年 10 月,葉佩如與新光里里長何智昌合作,舉辦「緣溪行時光・刻畫・南門溪-垢圖工作坊」,以社區居民為主角,引導學員將溪流的記憶化為垢圖創作。從前導的走溪開始,實地感受南門溪的現況,再透過共食餐敘聚集居民,聆聽南門溪沿岸的故事。像是中上游曾有養雞鴨的人家、兒時在溪裡釣魚蝦的回憶,居住在空軍宿舍的村長也分享了戰後常有軍機飛過的場景,這些都成為了垢圖型版的圖樣。

在工作坊的最後一天,學員和居民們來到南門溪旁一起將這些圖像刷上牆,讓社區的生活記憶隨著溪流綿延存續。 從路邊隨意的塗鴉到藝術作品,垢圖行動從新竹開始在臺灣各地遍地開花。從桃園富岡鐵道藝術節、嘉義黑金段藝術節到臺南鹽水漫月美行動,都能看見有著當地環境意象的垢圖。

葉佩如不斷嘗試新的媒材和技法,去年受到桃園香魚咖啡邀請,在店內完成了第一件有顏色的室內垢圖,意外發現水泥牆面獨特的素描筆觸。呼應店主提倡海洋永續的主題,她刻畫出有著櫻花圖騰的巨大抹香鯨。

除了創作之外,葉佩如也希望與社區居民的關係更加緊密,目前與許多國中小課程合作,讓學童能透過垢圖學習美學知識,更能認識生活環境,未來也將開設更多與社區協作的工作坊活動。

wpsite.pro
wpsite.pro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